分泌性中耳炎

中医治疗耳胀、耳闭效果好

急性和慢性分泌性中耳炎

分泌性中耳炎(secretory otitis media )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。中耳积液可为浆液性漏出液或渗出液,亦可为粘液。本病命名尚不统一,有称为渗出性中耳炎、卡他性中耳炎、浆液性中耳炎、浆液粘液性中耳炎、非化脓性中耳炎。中耳积液粘稠呈胶状者,称胶耳(glue ear)。

分泌性中耳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。慢性可因急性期未得到及时与恰当的治疗,或反复发作、迁延而致。本病冬、春季多见。小儿及成人均可发病,为小儿常见的致聋原因之一。

som

病因病理
  1. 咽鼓管功能不良:一般认为咽鼓管阻塞是本病的基本原因。引起咽鼓管阻塞或咽鼓管功能不良的常见原因为机械性阻塞,如腺样体肥大、肥厚性鼻炎、鼻咽部肿瘤或淋巴组织增生、长期鼻咽部填塞等。此外,腭帆张肌功能不良,如腭裂,易患本病。
  2. 感染:本病常继发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,故认为本病可能与细菌或病毒感染有关。晚近发现中耳积液中细菌培养阳性者约1/2~1/3,主要为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球菌,而分离出病毒为数不多,故认为本病可能是中耳的一种轻型的或低毒性的细菌感染。细菌的产物—内毒素在发病机理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。
  3. 免疫反应:中耳为一独立的免疫防御系统,随着小儿年龄的增长方逐渐发育成熟,这可能是小儿本病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。由于中耳积液中细菌培养的阳性率较高,炎性介质—前列腺素的存在,并在积液中检出细菌的特异性抗体和免疫复合物以及补体系统等,提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能属于一种由感染免疫介导的病理过程。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对中耳粘膜的损害(Ⅲ型变态反应)可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致病原因之一。Ⅰ型变态反应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关系尚不明确。复发性或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能与变应性鼻炎,慢性鼻咽炎引起的咽鼓管功能不良有关。
  4. 咽鼓管通过其软骨段管腔的开闭具有调节中耳气压,使之与外界大气压基本保持平衡的功能。咽鼓管功能不良时,外界空气不能进入中耳,中耳内气体被粘膜逐渐吸收,腔内形成负压,致使中耳粘膜肿胀,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,鼓室内出现漏出液。如负压持续,中耳粘膜可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,表现为上皮增厚,上皮细胞化生,杯状细胞增多,分泌增加,上皮下有病理性腺体样组织形成,固有层血管周围出现以淋巴细胞及浆细胞为主的圆形细胞浸润,恢复期,腺体逐渐退化,分泌物减少,粘膜渐趋正常。

中耳积液多为漏出液、渗出液和分泌液的混合液。一般病程早期为浆液性,后期为粘液性。胶耳多出现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。

症状临床表现
  1. 听力减退:主要是传导性聋,自听加强。头位前倾或偏向健侧是,因积液离开蜗窗,听力可暂时改善.积液粘稠时,听力可不因头位变动而改变.小儿常因对声音反应迟钝,注意力不集中,学习成绩下降而由家长领来就医.如一耳患病,另耳听力正常,可长期不被察觉,而于体检时被发现.
  2. 耳痛:起病时可有轻微耳痛,慢性耳痛不明显。本病尚有耳内闷胀感或堵塞感,积压耳屏可暂时减轻。
  3. 耳鸣:可为间歇,如“劈啪”声,当头部运动或打哈欠、擤鼻时,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。听力减退及耳鸣为最常见症状。常发生于感冒后,或不知不觉中发生。
检查
som

鼓膜内陷,表现为光锥变短、分散或消失,锤骨短突明显外突,锤骨柄变水平,前后皱襞变明显(图1)。鼓膜呈粉红色或黄色、淡黄色油亮,透过鼓膜可看到液平面,此液面呈一头发丝状弧形线,称发线(图2),当头位变动时此液平面保持水平位。有时可见到液体中的气泡。慢性者鼓膜增厚混浊色发暗。鼓气耳镜检查可见鼓膜活动度受限。

som

听力检查:音叉及纯音测听多为传导性聋。声阻抗-导纳测试的鼓室导抗图呈现平坦型(B型)或高负压型(C型),有助于诊断。

诊断和鉴别鉴别

根据临床症状和鼓膜粉红色或黄色油亮、发线,以及B型鼓室导抗图,一般诊断不难。必要时可在无菌操作下作诊断性鼓膜穿刺术确诊。

此病应与鼓室硬化、听骨链断裂、胆固醇肉芽肿、颈静脉体瘤(鼓室体瘤)、脑脊液耳漏、外淋巴漏等相鉴别。

中医辩证施治
  1. 风邪侵袭、经气痞塞:表现为耳内作胀,或有微痛,耳鸣如闻风声,卒感听力减退,用手指轻按耳闷,以求减轻耳部不适.政治初期,常有发热恶寒,头痛,鼻塞流涕,咽痛等症.食寒性饮品和受寒加重.方用路医生经验方(不外泄)。
  2. 邪毒滞留、气血淤阻。耳内胀闷堵塞感日久不愈,如物阻隔,听力渐减,闻声不真,并有耳内蝉鸣不适. 治疗予以行气活血通窍的通气散加味。
路医生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效果非常好,三副药就可见效或症状全消除,当然久病或伴有耳鸣眩晕者疗程较长。

下面路医生也解绍西医的一些治疗方案供患者参考:
西医原则为改善中耳通气,清除中耳积液及病因治疗。

中医辩证施治

改善中耳通气:

  1. 1%麻黄素液或呋喃西林麻黄素液、氯霉素麻黄素液滴鼻。
  2. 咽鼓管吹张:可采用捏鼻鼓气法、咽水通气法或导管吹张法。合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忌用。
  3. 红外线或超短波透热理疗,改善中耳血液循环,促进粘膜水肿消退。

清除中耳积液:

  1. 鼓膜穿刺抽液:用针尖斜面较短的7号针头,在无菌操作下自鼓膜前下方或下方刺入鼓室,以空针抽吸积液。必要时定期重复穿刺抽液,积液为粘液或胶状者,可用α-糜蛋白酶(5mg)溶液先注入中耳少许,待5~10分钟后,再注入其余溶液,稍加压慢注,常可冲洗出多量粘液或粘胶液,每周2次。
  2. 鼓膜切开术:液体粘稠,穿刺抽吸无效者,可作鼓膜切开术。鼓膜切开后吸尽鼓室内液体,积液粘稠者,可注药液入鼓室,如α-糜蛋白酶、透明质酸酶及50%尿素等。
  3. 鼓室置管术:分泌物粘稠,经上述处理无效;病情迁延,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;或估计咽鼓管功能不能于短期内恢复正常者,可经鼓膜留置通气管(内径1~1.2mm的T形管或扣眼硅胶管)。通气管留置时间久暂不一,待咽鼓管功能恢复,即可取管。

病因治疗:

  1. 积极治疗鼻咽或鼻腔疾病:如腺样体肥大者,行腺样体切除术。下鼻甲后端肥大者,行下鼻甲后端部分切除术。
  2. 抗生素治疗:急性期可选用抗生素,预防或控制感染。
  3. 类固醇激素药物:可用地塞米松或强地松口服,作短期治疗(路医生建议坚决不要服用类固醇类药物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