湿 疹
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
湿疹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。其发病特点是:皮疹对称分布,多形性损害,剧烈瘙痒,有湿润倾向,因反复发作,易成慢性。中医根据其浸淫遍体,滋水极多的发病特点,称之为“浸淫疮”、“湿疮”。而以丘疹为主的称为“血风疮”或“粟疮”。将发于耳部的称为“旋耳疮”;发于手部的称为 “窝疮”;发于乳头部的称为“乳头风”;发于脐部的称“脐疮”;发于阴囊部的称“肾囊风”;发于四肢关节屈侧的称为“四弯风”。本病男女老幼皆可发病,而以过敏体质者为多,无明显季节性,但冬季常复发。
- 禀赋不耐。
- 饮食不节,脾失健运,湿热内生,又外感风邪,风湿热浸淫肌肤。
- 急性者为湿热。
- 亚急性者为脾虚湿恋。
- 慢性者为血虚风燥。
- Ⅳ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病因复杂,不易明确。
- 外因 气候季节,生活环境,如日光,寒冷,炎热,干燥,多汗,搔抓,磨擦;皮肤上的细菌及真菌感染,各种动物皮毛,植物花粉,尘螨;各种化妆品,肥皂,洗涤剂,合成纤维;食物等。
- 内因 慢性胆囊炎,扁桃体炎,肠寄生虫,肠道功能紊乱,精神紧张,失眠,内分泌代谢障碍。
- 起病急,进行性加剧。
- 部位 对称分布,头面、耳后、手足、阴囊、 外阴、肛周,或全身泛发。
- 皮损 多形性,皮损中心部位重,四周轻,周围 散在“卫星状”皮疹,界不清,继发感染。
- 症状 剧烈瘙痒,夜间加剧,影响睡眠。
- 病程 轻者2~4周,重者4~6周,易转为慢性。
- 多由急性湿疮演变而来。
- 皮损 较急性为轻,糜烂渗出减少,红斑、丘疹、鳞屑、痂皮为主。
- 病程 可转为慢性。
- 病史 多由上二型处理不当,反复发作,少数发病即为慢性。
- 部位 局限,界限清楚,多见于小腿、手足、肘、腘窝、乳房、外阴、肛周。
- 皮损 肥厚、干燥、粗糙、皲裂、苔藓化、抓痕、血痂、色素沉着,间有糜烂渗出,皮色暗褐,剧痒,阵发性。
- 病程 数年不愈,可有急性或亚急性发作。
- 部位 耳、头、面、乳、脐、手、阴囊、小腿。
- 特点
- 皮损固定,不向外扩。
- 病因不明;剧烈瘙痒。
- 病程漫长;容易复发。
本病与急性湿疹相鉴别。有明显的接触史,病变多局限于接触部位,境界清楚,皮疹多单一形态,易起大疱,病程短。去除接触性物质后易治愈或自愈。
应与慢性湿疹相鉴别。常见皮损发于颈项两侧、肘、膝关节伸侧及骶尾部。典型皮损为平常肤色或淡红色丘疹,密集成片,呈苔癣样变,表面干燥,阵发性瘙痒。
应与手足湿疹相鉴别。本病常见皮损从单侧或趾间发病,境界清楚,急性损害可见丘疹,丘疱疹和水疱,陈旧损害见有鳞屑角化,刮取皮损部鳞屑作真菌镜检呈阳性,可为鉴别依据。
根据湿疹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,通常将本病分为三型:热盛型;湿盛型;脾虚血燥型。
- 主症:发病急、病程短,相当于急性湿疹或慢性湿疹急性发作。表现为皮肤潮红肿胀灼热,状如涂丹,继而粟疹成片或水疱密集,渗液流津,瘙痒无休,抓后痒痛相兼,渗出不止。常伴身热心烦,口渴思饮,大便秘结,小溲黄赤,舌质红,苔黄腻,脉弦滑数。
- 辨证:湿热内蕴、热盛于湿
- 治法:清热凉血、除湿解毒、祛风止痒。
- 方药:石兰草方。
心火炽盛,口干心烦,口舌生疮,失眠易惊者加三心(连翘心、生栀仁、莲子心)、三黄(黄连、黄芩、黄柏);胃火炽盛,口苦口臭,苔厚燥,唇干裂,便干结加大黄、栀子;夏季暑湿重者加茵陈、藿香、薏仁;渗液多加车前子、泽泻、猪苓、冬瓜皮等。
- 主症:多见于亚急性湿疹及体弱脾虚的急性湿疹患者。表现为皮肤轻度潮红,有淡红色或暗红色粟粒状丘疹、水疱、轻度糜烂、渗出、结痂、脱屑反复发作者,痒重抓后糜烂渗出不止。可有胃脘满闷,饮食不香,口中粘腻,口渴而不思饮,身倦乏力,女性白带清稀,淡而不臭,便不干或先干后溏,小便清长。舌质淡,苔白腻,脉沉缓。
- 辨证:湿热内蕴、湿重于热
- 治法:清脾除湿、佐以清热。
- 方药:清脾除湿汤加减。
- 加减:上肢皮损加姜黄;下肢皮损加木瓜、牛膝;头面皮损加野菊;渗出糜烂明显者可用五皮饮加减。
- 主症:多见于慢性湿疹。病程日久,皮损以厚为突出特点。皮肤粗糙肥厚,相对局限,有明显瘙痒,易倾向渗出,表面有抓痕、血痂,可伴色素沉着。可有身倦乏力,食纳不香,失眠多梦等。舌质淡,体胖,苔白,脉沉缓。
- 辨证:脾虚血燥、肌肤失养。
- 治法:健脾燥湿、养血润肤。
- 方药:健脾润肤汤加减。
- 加减:若因瘙痒不能入眠者,加珍珠母、生牡蛎、酸枣仁;皮肤粗糙肥厚者可加大丹参、鸡血藤用量。
- 红斑、丘疹为主,用三黄洗剂或炉甘石洗剂。
- 糜烂渗出严重者,用溶液冷湿敷。
- 结痂者用青黛膏、清凉油乳剂。
- 慢性肥厚瘙痒者,用软膏、霜剂或激素类乳膏。
- 抗组织胺药 如氯雷他定,西替利嗪、皿治林。
- 镇静止痒剂 苯海拉明、氯苯那敏、异丙嗪等。
- 激素 急性湿疹严重,皮疹广泛或湿疹红皮病者,其它治疗无效时,酌情使用泼尼松30~40㎎/d,分2~3次口服;或地塞米松5 ㎎/次,1次/d,逐渐减量,最后停药。或倍他米松肌注,1支/次,3~4周1次,2~3次。
- 雷公藤 雷公藤多甙片20㎎,3~4次/d。
急性期无渗液或渗出不多者可用氧化锌油,渗出多者可用3%硼酸溶液作湿敷,渗出减少后用糖皮质激素霜剂,可和油剂交替使用;亚急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剂、糊剂,为防止和控制继发性感染,可加用抗生素;慢性期可选用软膏、硬膏、涂膜剂;顽固性局限性皮损可用糖皮质激素作皮损内注射。
制法:马齿苋30g,水1000ml,煮沸20分钟,滤过冷却后备用。
适应症:急性湿疹、皮炎等渗出性皮肤病。
用法:湿敷,外擦。每日2-3次。
制法:龙胆草30g,水1000ml煮沸20分钟,滤过冷却后备用。
适应症:急性湿疹、皮炎等渗出性皮肤病。
用法:湿敷,外擦。每日2-3次。
制法:苍耳子15g,地肤子15g,土槿皮15g,蛇床子15g,苦参15g,百部15g,枯矾6g,水3000ml,煮沸20分钟,滤过待温凉后备用。
适应症:慢性湿疹、手足癣、掌跖角化及其他肥厚角化性皮肤病。
用法:局部浸泡20分钟,每日2次。
制法:青黛15g,黄柏面15g,滑石粉60g,共研细面,可用香油调成糊状备用。
适应症:急性湿疹、脓疱疮等症。
用法:外涂患处,每日2次。
- 循经取穴法:主穴:曲池、血海、委中;配穴:大陵、肩髃、曲泽。
- 辨证取穴法:急性湿疹属湿热证者:淘道、脾俞、曲池、神门、阴陵泉。慢性湿疹属血虚风燥证:郄门、足三里、三阴交、大都。
- 辨病取穴法:急性期:大椎、曲池、脾俞、委中、血海、足三里、三阴交、阴陵泉。慢性期:足三里、阴陵泉、曲池、血海。
取肺、肾上腺、内分泌、脾、神门。方法:每次取3-4穴,针后留针30分钟,1天1次,10次为1疗程。
运用于慢性湿疹。(1)取曲池、脊柱两侧患区,小腿内侧,合谷、足三里。方法:脊柱两侧胸至腰区施重度刺激,其余施中等刺激,2天1次,5次为1疗程。(2)取皮疗区,方法:常规消毒后,采用向心式或轻巧叩刺,直至少量的渗液或渗血为止,2-3天1次,7次为1疗程。